生态产品价值的呈现往往需要我们打破惯常思维的桎梏,创造新的路径。滇川两省的合作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,遵从流域自然规律,以宏大的生态观引领保护、发展之路。共同的保护投入带来了长远的、可共享的红利,开创了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子。
阳春三月的泸沽湖,湖水清澈碧蓝,湖面倒映着格姆女神山,置身其中,仿佛走进画卷。
泸沽湖一湖连两省,为云南、四川共辖,湖东为四川盐源,西岸则是云南宁蒗。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,摩梭人的传说和女儿国的风情,激起了无数人对泸沽湖的向往。
让人难以想象的是,20世纪90年代,旅游业蓬勃发展曾给泸沽湖带来入湖污染负荷不断增加、生态遭受破坏等问题,这里一度承载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。为常年稳定保持Ⅰ类水质,实现保护治理与旅游发展双促进的目标,近年来,滇川两省联合协作,出台《川滇泸沽湖保护管理公约》,建立宁蒗—盐源两县、两地景区管理局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合作协同机制,两地各级党委、政府采取“五个一”的治理措施,持续增强泸沽湖整体生态功能,将护湖“金点子”转化为绿色发展“金钥匙”,倾力守护泸沽湖生态环境。
“要实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泸沽湖,永保Ⅰ类水质的目标,必须坚持最严格的保护措施。”为了让泸沽湖水洁净如初,云南省、丽江市出台《云南泸沽湖保护治理规划》《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流域控制性环境总体规划(2016—2030年)》《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(2020—2029年)》等规划措施,颁布实施《泸沽湖“两线”划定方案》《泸沽湖“三区”管控实施细则》等规定,制定执行《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》及其实施细则,加强执法监管。
同时,按照“游在湖边、吃住在湖外”的指导思想,泸沽湖管理局依法拆除沿湖17处亲水平台和6个码头并恢复自然形态,回填鱼塘29个48.8亩,拆除临湖80米生态红线户民居客栈建筑和“一户多宅”73户、私搭乱建95处,拆除建筑面积14.25万平方米,减少占地面积9.37万平方米;系统治理入湖河道和山水沟渠,确保入湖水质达标。为保证治理成效长期保持,还规范了湖区活动以及湖周经营活动,并强化了对环湖民居及客栈、餐饮经营户的日常环保监管工作。
QY球友会官网
此外,泸沽湖管理局还实施了水土保持、生态修复工程,整治泸沽湖流域河流、冲沟,大幅降低入湖雨水泥沙含量;开展临湖区域1908亩耕地农药化肥减量化;加强湖边绿化和植被保护力度,实施退耕还林、退牧还草、植树造林工程;系统治理入湖河道和山水沟渠,确保入湖水质达标;湿地生态恢复面积不断增加,建成生态湿地915亩,生态廊道9.5公里。完成5条主要入湖河道整治,修复河堤4500米,清淤河道6750立方米。
铁腕整治,实现了从“人进湖退”到“人退湖进”的历史性变革,泸沽湖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。
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,守护好泸沽湖的生态环境是云南、四川两省共同的责任。为此,滇川两省政府成立云南丽江、四川凉山两地泸沽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联合推进领导小组,开展滇川联合疏浚工作和封湖禁捕联合执法活动,加快推进系统性保护治理,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开展联合执法和巡湖,坚持共治共管;实行处级领导包村负责制,构建“政府+群众+商户”全民护湖机制,开展泸沽湖自然生态保护、候鸟保护、封湖禁渔、湿地管护、水环境治理、规范景区管理等工作。
双方按照《川滇两省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“1+3”方案》明确了泸沽湖水质保护目标为稳定保持Ⅰ类标准,以及坚持“一湖一标”“一湖一规”“一湖一策”“一湖一法”的基本原则,系统建立了四级湖长联席会议制度、考核评价制度、生态补偿机制等机制,提出合力推进泸沽湖流域跨省的十大重点保护治理项目。滇川两省省级湖长联席会议、省级生态环境联合巡查督察行动等工作,则明确规定要适时邀请长江水利委员会参加。
为提升泸沽湖景区的治安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力,两省还初步建立了宁蒗彝族自治县与盐源县的警务联合机制,共同打击和预防犯罪保护生态资源。目前,两省已开展环境保护、渔政管理、增殖放流等方面的多次联合执法活动,并严格执行了全面封湖禁捕通知。
两省协作共同强化了泸沽湖的全流域保护,让“管一湖”变为“管流域”。各种制度、法规的出台,不仅推动了泸沽湖流域河湖长制向纵深发展,强化泸沽湖系统保护治理,更加快了滇川两省深化合作,共同推动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发展战略,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。
实施保护治理以来,泸沽湖流域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,滇川两地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也不断提升,实现了“三增二减一不变”,即湿地生态恢复面积增加、截污治污能力增强、生态功能能力增强;泸沽湖沿岸码头、亲水平台不断减少,入湖河水污染度不断减小;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不变。目前,泸沽湖水质在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保持最好、最稳定,海菜花在湖中绽放,濒危特有宁蒗裂腹鱼在湖中繁殖,实现人退水清、鱼繁鸟育的生态景观。此外,泸沽湖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0.2%,景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优良天数达100%,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。
随着环境逐步好转,泸沽湖周边绿色旅游业也顺势而生。泸沽湖管理局制定了泸沽湖景区建筑规划措施,加强摩梭传统民居风貌管控,全面保护摩梭传统民居项目、摩梭古村落,不断挖掘摩梭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。2017年,泸沽湖实现从云南方向进入景区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,门票收入突破亿元大关。2019年,游客接待量达216万人次,同比增长27.81%,门票收入在门票降价30%的情况下达1.32亿元,泸沽湖人民真切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。
通过实践,滇川两地党委、政府和沿湖群众进一步树牢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坚持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发展中保护,以保护提升价值,为泸沽湖擦亮了“最美湖泊”的名片。近年来,泸沽湖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、中国十大最美湖泊、中国十大生态名湖、《中国国家旅游》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、游客最喜欢的云南旅游景区、云南省最佳全域智慧旅游品牌等称号。2022年12月,“泸沽湖滇川两地联合护湖绿色发展”案例入选云南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,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(赵孝玉 郑璞冰 周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