泸沽湖是镶嵌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一颗“高原明珠”。泸沽湖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,景区内有天象、地貌、水域、生物、风物、建筑、胜迹等16个景观65个景点,享有“神仙居住的地方、香格里拉的源头,母系氏族的家园”盛誉。泸沽湖景区于2008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2020年泸沽湖景区接待游客28.07万人,实现门票收入820.99万元。2021年18月泸沽湖景区共接待游客26.18万人,实现门票收入1363.63万元。
游客的大量涌入,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,也给泸沽湖的生态保护带来了挑战。今年初,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一度出现急需整改的问题。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和问题整改成为各级部门关注的焦点,一场攻克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的“攻坚战”就此打响,此次整改成为沿湖居民心中最严格、最彻底的一次整改。
据了解,凉山州全面落实中央、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系列决策部署,坚定不移走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之路,有力有序推进泸沽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。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以来,省、州、县三级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,把泸沽湖环保问题整改作为最高政治任务,狠抓整改落实。盐源县委县政府迅速作出部署,印发了《加快推进泸沽湖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实施方案》,成立了污水管网建设、清理湖岸侵占、生态搬迁、农村面源污染等11个专项整改“攻坚组”,按照职能职责压实主体责任,整合落实1.27亿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问题整改。
2021年3月以来,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景区范围内的44户经营户被依法关停整顿,临湖区域54户生态搬迁工作正式启动。据了解,泸沽湖强化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,在核心区、缓冲区和实验区设置界桩174个、浮标2900个、QY千亿球友会app定位锚块91个,关停核心区、缓冲区码头9个。截至目前,彻底清理违法侵占行为,全面核查岸线公里,设立岸线个,全面整改侵占岸线非法停车场、码头等问题点位63个,拆除私挖乱建鱼塘1.8万平方米,岸线万平方米。
整改后的湖岸线,采取设置花箱隔断、播撒三叶草、铺设人工沙滩等方式,对岸线恢复区域进行生态修复,复绿面积2.47万平方米。侵占湖岸四川片的山南村布尔角、密洼、陈家湾码头,布树村扎俄洛码头,多舍村阿陆码头,木垮村女神湾码头已全部被拆除,累计拆除2714.75平方米。至此,涉及侵占湖岸线个问题点全部完成整改。
泸沽湖沿湖世居着有蒙古族、彝族等少数民族村民。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开发,集吃、住、游、玩一体的服务业日新月异,一些餐饮、民宿建进了景区及自然保护区的“红线”内,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直排入湖危害水体问题加剧。凉山把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整治的首战,从根本上全面解决泸沽湖沿湖布村、多舍村、木垮村、山南村、舍夸村和格姆社区2387家农户散排生活污水问题。对海门村暂时管网覆盖不到的农户,采取玻钢隔碴池将污水收集后用吸污车定期清运至污水处理厂处理。据记者了解,近年来,泸沽湖实施污水收集管网项目14个,建成污水管道138公里,对污水管网未覆盖区域安装玻钢隔渣池,全覆盖解决泸沽湖周边7个村(社区)2387户农户、经营户排污问题,景区镇、村、户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基本建成。同时,泸沽湖实施了母支污水处理厂扩能工程,日处理能力从1000立方米提升至5000立方米。确定第三方负责母支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,出水水质稳定达一级A标;实施水土保持、生态修复工程,整治泸沽湖流域河流、冲沟,大幅降低入湖雨水泥沙含量;实施临湖区域5000亩耕地农药化肥减量化。加强湖边绿化和植被保护力度,实施退耕还林、退牧还草、植树造林工程。目前,泸沽湖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6%,景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优良天数达到100%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天然氧吧”。
据凉山州摩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,泸沽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机遇,从中央到省、州级层面,对泸沽湖的环境保护工作是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。接下来,将以川滇两省湖长制工作为引领,联合出台《川滇泸沽湖保护管理公约》,建立盐源宁蒗两县、两地景区管理局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合作协同机制,健全联席会议、协调联动、联合执法三项工作制度,及时研究解决泸沽湖保护治理的有关问题,携手开展泸沽湖自然生态保护、候鸟保护、封湖禁渔、湿地管护、水环境治理、规范景区管理等工作,努力推动泸沽湖景区高质量发展。
当前,泸沽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中,泸沽湖生态环境质量已明显改善,为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坚实的生态本底。